• 會員專區
  • > > 民眾衛教

字體:
分享:
  • 淺談下背痛
  • 發佈日期:2014/9/1 │ 文章類別: 其他
  • 作者:洪任諭醫師 │ 服務單位:台北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 / 國立台灣大學資訊工程學研究所

下背痛是風濕免疫科、骨科、或復健科門診很常見的狀況,原因則五花八門。從單純肌肉扭傷、姿勢不良、關節退化、神經壓迫、免疫系統疾病、到惡性腫瘤轉移都有可能。根據醫學研究統計,80% 的人,終其一生,都會發生至少一次的下背痛,而其中約85%,最後並沒有找到確切的病因。但幸運的是,大多數的下背痛都不是嚴重的原因造成,且平均會在兩個月內自行恢復。


常見的原因

高達九成以上的背痛,都是由所謂「機械性」的原因引起,像是關節退化、脊椎滑脫、椎間盤突出等等,大多並不嚴重。但也有少數的背痛,是由比較嚴重的原因造成,像是惡性腫瘤骨頭轉移、免疫系統疾病例如僵直性脊椎炎、感染像是脊椎的骨髓炎、外傷或是骨質疏鬆造成的骨折、或神經壓迫造成大小便失禁的馬尾症候群(cauda equina syndrome)。醫師問診的重點,需要排除這些潛在的嚴重病因。一般來說這些病除了背痛以外,都有些其他特徵,例如腫瘤容易合併食慾不振、體重快速減輕、倦怠。感染可能合併發燒發冷,或抽血檢查異常…等等。以下簡介幾個下背痛常見的疾病。


肌肉扭傷

這是最常見的原因之一,為急性發作,不會合併神經或其他症狀,但沒有特殊的檢測方法,通常是排除其他病因才會考慮。


僵直性脊椎炎

這是免疫系統疾病造成,因為免疫失調導致關節自發性的慢性發炎,為所謂的「發炎性」下背痛。經常好發在 20-40 歲的年輕族群,男性尤其多,是女性的 2-3 倍。因為多發生在年輕族群,常見肌肉扭傷問題,故一開始常被誤診為運動傷害,或姿勢不良肌肉拉傷等等其他狀況。但此類「發炎性背痛」其實有些很不同的特徵,例如一般的背痛多半是休息會好一點,動到就會痛。此類免疫疾病是休息會加重,而活動反而會緩解,恰恰相反。不但如此,常合併晨間僵硬的症狀,而且因為是免疫系統失調,為體質問題,此病不會根治,症狀會一直反覆,通常會超過三個月的時間。故年輕人發生長久不癒的下背痛,切勿輕忽,若有以上特徵,應考慮到風濕免疫科就診。


椎間盤突出

脊椎每一節之間,有個富含水分的軟墊稱椎間盤,若發生破裂變形突出,則可能壓迫到一旁神經要穿出脊椎的根部,造成神經症狀。此種背痛通常是急性發生,多發生在30-50歲,向前彎的時候背痛會加重,有時疼痛會沿著腳往下傳到腳踝甚至腳跟,甚至可合併腳麻或無力等神經症狀,而影響到行動。


腰椎管狹窄症(spinal stenosis)

這一般發生在老人,多由退化引起,因為骨質或韌帶不正常增生,造成脊椎內神經要穿過的孔洞變得狹窄,而導致神經壓迫。症狀一般在挺直的時候比較厲害,而駝背的時候較為緩解,和椎間盤突出正好相反。經常合併腳的症狀,可發生走路一段時間之後就漸漸無力的神經性跛行,甚至腳的症狀還比背痛明顯。


常見的迷思


1. 西醫都只會開消炎止痛藥和肌肉鬆弛劑,沒有對症下藥?

答:根據現有醫學研究,高達八成的背痛,最後無法查到確切病因,但是大部分會在兩個月內自行痊癒,而且用這些藥物多能有效改善症狀,這些都是科學研究統計來的結論,並非醫師醫術不好,只會開止痛藥。醫師評估的重點,在於排除不是嚴重的問題(例如腫瘤、感染,或是需要緊急手術的馬尾症候群 )。如果經過初步評估,臨床不像是這些嚴重的問題,則大多可以用藥物先緩解症狀,再追蹤後續變化,多半自己會痊癒。若兩三個月後都沒有改善,則有時需要進一步詳查,有沒有可能背後潛藏嚴重的病因。


2. 背痛應該要好好休息?

答:不一定,要看是哪一種背痛。很多種類的背痛,過度的休息,反而會適得其反,延緩復原的時間。像是免疫系統疾病引起的發炎問題,例如僵直性脊椎炎這類,休息不會改善症狀,反而會加重。經常保持活動,反而可以保持關節活動度和功能。而像是椎間盤突出或其他機械性的背痛,多半會在兩個月內恢復。醫學研究發現,適度的活動,可以幫助加快復原,因此若狀況許可,給予適當止痛藥物治療後,會鼓勵患者回到工作崗位,過度的臥床休息反而是不建議的。如果真的很痛,至多休息一兩天即可,還是要保持一定的活動量,盡可能恢復到正常生活。國外研究發現,若在一年內無法順利返回工作崗位,可能是長期預後不好的指標。其實這也是為何醫師會開止痛藥,因為疼痛會讓人難以活動,給予適度的疼痛控制,可幫助患者及早下床活動,以促進恢復,整體來說應該是有一定幫助的。


3. 西醫都喜歡叫病人開刀?

答:坊間部份民俗療法,喜歡在廣告宣稱看西醫不好,都叫病人開刀,使用他們的療法,溫和少副作用,可以兩三個月慢慢改善。這其實是錯誤的資訊。就像前面所說,大多數的背痛,根據醫學研究,本來就會在兩個月內恢復,就算你沒有使用藥物,也是有可能自行恢復的,並非民俗療法一定比較有效。此外,因為大多數不是嚴重的原因,且藥物治療後多半會緩解,所以西醫並不主張積極的開刀。大多數的問題,像是椎間盤突出,雖然開刀會緩解,但是也有很高比例未來又會復發,有時不會完全斷根,所以多半都是症狀嚴重又持續很久,使用其他治療都無效的情況,才會建議手術。而像是腫瘤、感染、僵直性脊椎炎這些比較嚴重的原因,也多半不是用開刀處理。醫師會做專業的評估,建議合適的處理方式,許多背痛採用手術治療不容易斷根,而非手術方式還是可以獲得改善,所以正規西醫治療,其實並沒有主張都要開刀。需要緊急開刀的,大部分情況下,只有像是馬尾症候群這類神經受到嚴重壓迫,不快點手術會留下嚴重後遺症的病,醫生才會一開始就建議手術。


4. 為什麼醫生都沒幫我「詳細檢查」,一來就直接開止痛藥?

答:其實這還是根據科學研究的結果來的。醫學研究發現,大多數的下背痛患者,若在一開始就接受影像檢查,像是一來就做 X 光或是磁振造影 (MRI),有很高比例無法照出真正有問題的地方。而更有趣的是,一般完全沒有背痛的健康人,若去做 X 光或是磁振造影 (MRI) 這類影像檢查,經常可以發現異常的變化,像是椎間盤略為的突出,或是骨刺…等等,但實際上根本毫無臨床症狀,不需要任何治療。也就是說,影像檢查的異常發現,和下背痛的病因,相關性並不好。不是影像有看到異常,就一定是病因,也不是有問題,檢查就一定照得出來。所以目前的治療方針,並不提倡在早期就使用大量檢查,以免受正常人也可以有的影像變化的「假警報」誤導,而誤判病因,使病人接受更多不必要的檢查和侵入性治療。所以,醫師通常還是會先給予症狀治療並且追蹤,絕大多數背痛都會緩解。若是沒有緩解,或是出現其他新的症狀,這時後來安排進一步的影像檢查,會更有臨床意義,對患者更有幫助。


5. 酸痛是骨質疏鬆,要多補充鈣質?

答:骨質疏鬆本身比較不會有背痛的症狀,缺乏鈣質也不會背痛,所以補鈣質並不是背痛的療法。但若是骨質疏鬆嚴重,的確能引起壓迫性骨折,則可以造成很厲害的背痛。只不過,通常到會骨折的這種程度,補充鈣質是不夠的,會需要其他的抗骨質疏鬆治療,像是雙磷酸鹽類等等,因此還是建議先給醫師進行專業評估比較好。


6. 吃葡萄糖胺這類藥物可以預防退化?

答:葡萄糖胺類藥物的確是退化性關節炎常用的治療,具有輕度的消炎作用,的確可減緩關節的疼痛,但是經過多次醫學研究,多半都顯示「沒有辦法預防關節退化」。故使用這類藥物治療症狀是有效的,但是是否能「保養」關節則很有爭議,因為目前的研究並不支持,沒有證據顯示有「預防」退化的功效。下背痛原因眾多,也未必是退化引起,自行購買葡萄糖胺服用也未必有效,若長期背痛沒有好,還是建議找專科醫師評估。


結語

對一般民眾來說,有時候並不容易自行分辨背痛實際的病因,可能將嚴重的問題誤當作一般的筋骨酸痛,自行服用止痛藥物,使用酸痛藥布,推拿等等,而延誤就醫。建議如果有長久不癒的下背痛,還是應先尋求專業協助。



最後更新日期:2015/3/20 下午 02:38:3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