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會員專區
  • > > 民眾衛教

字體:
分享:
  • 生物製劑治類風濕性關節炎 感染風險別輕忽
    專訪新竹馬偕醫院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 郭孝齡醫師
  • 發佈日期:2011/10/15 │ 文章類別: 類風濕性關節炎
  • 作者:RA天使部落格小編 │ 服務單位:
台灣約有十萬人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,倘若沒有及早治療,嚴重者手腳關節會扭曲變形,影響活動能力,尤其發病三個月內是「黃金治療期」,雖然隨著更有效、更快速的新一代生物製劑陸續問世,變形的可能性已經大幅減少,但醫師也提醒,使用生物製劑的病患免疫受到抑制,較容易感染,特別是合併有肺結核和慢性B、C肝炎者,一定要同時治療和定期監測。


新竹馬偕醫院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郭孝齡指出,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時,通常會先給予止痛藥、類固醇或傳統疾病修飾藥物(DMARDs),但這類傳統藥物藥效緩慢、副作用又大,常叫病患對治療喪失信心,服藥規律性差,甚至中途落跑不再回診的也大有人在。


生物製劑則帶來革命性的突破,能夠快速緩解疼痛症狀,相較於傳統藥物平均得使用二個月後才見效,且僅有三到四成比例能獲得一半症狀的改善,使用生物製劑的中重度病患二週即能明顯感受到疼痛消失、活動力增加。


郭孝齡說,目前國內健保給付可使用的生物製劑,有第一線抗腫瘤壞死因子製劑、抗T細胞的「恩博」和「復邁」,以及第二線B細胞標靶療法的「莫須瘤」,作用機轉雖不相同,但效果都不錯,可減緩關節受侵犯的幅度和速度。


類風濕性關節炎就像一根蠟燭日夜不停的燒,郭孝齡打比方,生物製劑功能就是阻斷點燃發炎反應的火柴,而B細胞又比T細胞更接近發炎反應的源頭,臨床上約三成的病患使用抗腫瘤壞死因子製劑治療會無效,而這類病人(若為類風濕性因子呈陽性的病患)換用B細胞標靶療法,療效都相當顯著。


及早且持續的治療最重要,特別是臨床證據顯示,若無法持續治療至少一、二年,錯失先機,回頭再用藥的效果都會打折;另根據歐洲抗風濕病聯盟(EULAR)的達標小組最新發表類風濕性關節炎治療共識 ,建議患者以三個月為期,只要DAS28評估指標未達控制目標,便需調整用藥。


郭孝齡同時提醒,生物製劑屬於標靶治療,會抑制人體免疫功能,抗抗力下降,因此可能增加感染風險,尤其是肺結核和慢性B、C肝患者,一定要同時接受兩種治療並定時監測,以避免導致嚴重感染的狀況。


資料來源: Treating rheumatoid arthritis to target: the patient vers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recommendations. ARD 2011;70:891–895
最後更新日期:2011/10/15 下午 02:27:58